【博雅讲堂(第90讲)】彭敏哲副教授讲述近代图像文献中的女性书写

发布时间:2024-06-03 作者:罗梦妍,摄影:贾欣诺 审核:刘清 发布:宋杰 浏览次数:10

 5月31日,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副教授彭敏哲做客博雅讲堂第90讲,作题为“画中美人骨——近代图像文献中的女性书写”的专题讲座。讲堂由荟萃学院、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主办。

 彭敏哲从“自画像”“他画像”和“域外画像”三个维度探讨女性图像中所隐现的自我觉醒、性别解放、传统规训与权力博弈,再现性别维度下近代社会变迁的历时嬗递与共时情形。

彭敏哲副教授讲述近代图像文献中的女性书写 贾欣诺摄

 “自画像”层面,彭敏哲探讨了近代女画家方君璧、孙多慈、潘玉良、关紫兰、郁风等人笔下的自我绘像,并具体分析了家庭出身、学校教育、城市商业环境、战争与革命对女性创作的影响。女性自画像作为独特的视觉文本,折射出中国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历史进程,揭示女性自我书写“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轨迹。“他画像”层面,彭敏哲介绍了他者建构下“自梳女”这一独特的女性群体。她指出,“守清”“以死赖婚”等自梳习俗建立在底层女性共同的信念和情感基础之上,她们的行为是争取婚姻自主权利和追求自由的一种途径,更是对性别身份的集体认同。“域外画像”则从慈禧为例,详细分析了在慈禧形象的丑化与美化中隐现的政治博弈,慈禧形象的塑造与晚清中国形象的缔造是一体的,其形象的“丑化”与“美化”之间隐含着西方媒体中画报记者、外国画师、慈禧本人等各自不同的言说立场与实际诉求。

 在讲座的最后,彭敏哲对在座学生使用图像文献资料提升文学的厚度与广度提出了期待,并强调,图像一方面可以客观呈现史料,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主观遮蔽部分,因此图像文献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图像呈现与遮蔽两个方面。

 

 主讲人简介:

 彭敏哲,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古代图像与文学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山大学专职副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全球汉诗总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性别与图像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专著《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1949-1999)》。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