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讲堂(第77讲)】杨杰教授论述“互联网+”时代传媒与艺术的互动性

发布时间:2022-09-27 作者:都奕君 审核:刘清 发布:宋杰 浏览次数:528


 923日晚,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杨杰教授应邀做客博雅讲堂第77讲,讲授“互联网+”时代传媒与艺术互动性问题。讲堂由荟萃学院、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主办,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中国语言文学系沈壮娟教授主持,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人文素养班等全校200余师生线上听取讲座。

杨教授讲述“互联网+”时代传媒与艺术互动性

 杨教授围绕历史变革与艺术嬗变、互联网+与传媒艺术、融媒体时代艺术探微三个层面,沿时间脉络抽丝剥茧,就传媒与艺术互动性展开精彩的论述。

 在杨教授看来,社会发展遵循“分化-综合”的自然辩证法,在特定的时代里,发展是集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行业在分化,但行业从不应该是孤立的,高度分化的同时也是高度的综合。杨教授梳理了丹麦人类学家沃尔夫·伦森的狩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到梦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社会专业化理论,介绍了“裴迪—科拉克经济法则”,强调人们的物质福利需求也在向精神福利需求转移。

 如今的社会发展已经从“+互联网”阶段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阶段,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工具、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是功能的延伸。而现下的“互联网+”则是指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 规定着整个系统的运作基础、运作框架、运作规则,不同于其他的任何一种实现某种功能的应用性软件。

 杨教授特别强调,在“互联网+”时代,最根本的是思维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机构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性传播改变为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性传播,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权力结构:个人操控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个人湮没的信息需求与偏好被激活。同时,数字产业文化驱动下,自媒体、B站、UP主等不断勃兴,流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体现为审美情趣、审美风格、艺术样态的文艺样式丰富化;创作主体突破以往的精英化,呈现多元化;互动模式因互联网的即时性而深度化。

 杨教授对互联网时代文艺接受、欣赏与批评总结为三个互动性、三个融合性的特点。文艺接受与文艺创作之间的互动性、文艺接受的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性、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互动性强化,而精英性与大众性的融合、文艺原创作与受者接受再创作的融合、文艺不同门类之间的融合,再现了互动发生的前提与互动发生的结果。最后,杨教授认为,互联网文艺批评话语阐释因评论的多元化、样态的丰富化、区域划分的专业化而更加有效,融媒时代艺术批评与话语的构建,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来完成。

杨教授与师生互动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杨教授的报告给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汉语2001班陈晓雪同学认为:“互联网带给了我们巨大的发展,在人人皆可进行信息表达的社会化分享与传播的技术民主,社会议程的设置权与社会话语的表达权也进入了人人皆可为之的泛众化时代,杨教授细致的分析,让我们对于互联网文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杨杰,文艺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客座教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首批特约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专家,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