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强基、重点推进、特色发展,谱写教学工作新篇章
“十二五”期间,文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本着“质量至上、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推进精细化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倡导“儒雅教风、睿博学风”,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式教学管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在2015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审核评估中,我院本科教学工作得到了专家一致肯定和高度赞誉。
一、“十二五”期间,各专业紧抓发展机遇,坚持“复合型、应用型、特色型”的专业建设理念,调整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特色转型发展,铺就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立足学校行业优势,以“应用翻译”和“跨文化研究”为专业发展方向,着力培养在国际贸易、涉外法律和科技翻译领域内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服务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学校优势,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石油、石化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服务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法学专业立足学校行业优势,突出环境与能源法学特色,培养厚基础、善实践、高素养、有特色、能创新、足潜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学校行业与地域优势,以“一体两翼”为人才培养架构,即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本色培养为“基体”,以学生扎实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出色的影像制作能力的培养为两翼,努力培养新媒介环境下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音乐学专业立足学校学科发展背景,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注重专业技能和艺术实践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能力强、专业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二、顺利完成了2013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课程设置更加突出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达成,更加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部分课程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十二五”期间,我院面向本科生开设课程313门,通识教育课程56门、学科基础课程77门,专业课程166门,实践类课程35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重点课程48门,每年开设的课程达上千门次,各类课程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继续保持巩固了大学英语课程在我校人才培养规格中的角色和地位,顺利完成了基于“学术英语”导向的大学外语教学系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实现了与国际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接轨,为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开展了精品课、专业核心课、重点通识类选修课、新生研讨课四大门类的重点课程建设,组建48支课程团队,既保障了教学高质量地开展,又让所有教师能入“团”发展,为深入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各类课程的拓展资源建设,特别是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如: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系统、新标准、蓝鸽等网络学习平台,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库等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时俱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性强、参与者多、受益面广;特别是基于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主流。
“十二五”期间,我院有1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全院共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立项64项;其中,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9项,校级55项,校级规划教材有5部,全院形成了钻研教学、研究教学的浓厚氛围,有力地保障了课堂教学效益。五年中,全院教师共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89篇,其中核心72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27项。
英语语言文学系与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的“英语国际经济贸易”双学位班,法学系和英语语言文学系联合培养的“法律英语”双学位班开启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之路,实现了跨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
以“通用+学术+通识”为路径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率先实现了大学英语转型发展,走在了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沿。
高级外语课程团队开展了基于“专业群”、“课程群”的“多人一课”教学模式探索研究,积极探索高级外语教学的新模式。
各专业广大教师开展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基于案例的讨论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合作式”学习,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教改项目大多能从教学中来,再到教学中去,把“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教学”作为基本原则。例如,基于产出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考试改革积极创新考试模式,实施“口语情景测试”、“与外籍人士面对面”、“基于学术英语的写作”等,把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各专业系把“我要读经典”作为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环节中。
四、“十二五”期间,我院实践教学从弱到强,逐渐完善,构建了以课内为主导,以课外、社会为辅助,符合文科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基于课程的实训、认知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社会调查实践、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较为完整的各级各类实践教学活动。
学院大力开拓青岛市及周边市场,构建了以黄岛为核心的组团式教学实践基地群,已建成已签约实践基地22个。
基于课程的主题式实践教学是我院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如:英语专业从语言基本技能到专业方向、素质拓展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俄语专业以“石油工业认识”为主题的翻译实践,法学专业基于课程的模拟法庭审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训练,音乐学专业基于课程的汇报演出等。
大学英语课程把实践教学纳入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学生能力转化和养成为目标开展实训项目。如:每学期开展的口语情景实训、基于课程的小论文、基于校本资源开展的“石油人文学术英语论坛”及学术写作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依托各类赛事,大力开展常态化指导培训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学练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团队和合作意识。学院开展了大学生英语词汇、阅读大赛、大学生石油人文学术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特别是依托该中心每年举办的赛事有30余项,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俄语竞赛、全国口译大赛、山东省科技外语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等。
“十二五”期间,学院还充分发挥文科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彰显我院特色。如:依托中文专业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依托音乐学专业,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风雅石大”艺术讲堂、“缤纷萃园”大型文艺演出等文艺活动贯穿全年。音乐系举办的“新生音乐汇报演出”、“毕业生音乐会专场”、“荟萃剧场---师生音乐会”、“周末音乐会”、“交响乐团迎新音乐会”、“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等专业艺术活动,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采,也成为我院依托专业优势、搭建育人平台、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各专业系教师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借助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挑战杯竞赛和专业学科竞赛等平台,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十二五”期间,我院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9项,校级项目49项;本科生自主创新项目30余项。
五、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倡导了“三全式”(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式)管理,发挥了集事务管理与教学服务于一身的功能。
“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实施全过程管理。学院研发了大学生考勤软件,对课堂出勤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敢于对恶意翘课学生说不。大力推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形成性评价,做到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学业成绩每学期学分预警,把“走偏”的学生及时拉回来。
全方位管理是指实现了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自主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的联动管理,做到了及时沟通、及时反馈。
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教辅管理人员、实验室人员等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了全员参与教学管理的新常态。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了上传下达、左右协调的桥梁作用,学业导师尝试探索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学院还聘请了院内外专家组成教学督导队伍,采用“随堂听课和流动听课”、“点面”结合的办法参与教学管理。
六、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服务教师教学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院全面实施了“人才兴院”战略,开启了“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人。
学院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内部挖潜”等措施,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五年中有11位教师成功考取博士;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各类教学讲课比赛中我院教师共获得14个奖项。
学院还利用基层教学组织研讨、以老带新、教学观摩、教学督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
通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带动教师入“团”发展,明确教学研究方向,促进了教师业务发展。
学院还大力支持广大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学院还出台了“青年教师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引领青年教师发展。